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其中一個節氣,冬至來到之后說明寒冷的冬天馬上就要來到了。到了冬至,很多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,如吃餃子、吃湯圓、吃羊肉湯等,那么關于冬至的來歷和風俗大家都了解哪些呢?一起來看看吧。
1、冬至節的由來
冬至是一年當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,一般都在12月份。在漢武帝時期,24節氣被用來指導農事的歷法,主要采用的是平均時間法來劃分節氣,這樣一來冬至和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就被稱為了中氣,中氣之間再進行劃分,也就成為了24節氣,冬至只是其中一個,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個節日。
古代人們認為冬至這天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,所有人都要舉行賀冬儀式,唐宋時期在東至,還需要祭天祭祖。
![冬至的來歷與風俗你知道嗎?](/File/getFile/KingEditor/1606197819738161152)
2、北方冬至的習俗:吃餃子
個人認為還是北方慶祝冬至,比較有儀式感,冬至這天來臨之后,北方大多數家庭都會選擇吃餃子,不論貧窮或者是富有,大家都聽說過張仲景這個醫生來制作祛寒嬌耳湯的故事,其實這是真實發生的,后來的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去世的日子,也是為了御寒,都會在冬至那天吃一碗餃子來表達自己對醫圣張仲景的感恩。
另外北方的少部分家庭還會選擇吃餛飩,餛飩意為調節陰陽,有些人認為冬至這天為極陰之時,所以要使用餛飩來調節一下天地間的陽氣生長,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。其實吃餛飩適合相傳漢朝的時候北方匈奴分為兩個部落,一個叫作渾氏,一個叫作屯氏,這兩個部落給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困擾,因此老百姓對其恨之入骨,于是起名餛飩,并且吃掉。
3、南方冬至的習俗:吃湯圓
我國南方主要是以米食為主,當然在冬至這個特有的季節,湯圓也就成為了南方大多數親朋好友的主要食物,除了互相贈送親朋好友之外,吃湯圓也希望所有的親人永遠團圓的意思。
這么看來冬至這一天的慶祝,并沒有其他節日那么有儀式感,但是在古代漂泊在外的人都必須在這天趕回家過冬節,連過年可能都不回去,而這一天必須趕回去,古人認為從冬至開始,天地間的陽氣就開始旺盛,也就是這天是大吉之日,一家子必須在一起湊個熱鬧。
![冬至的來歷與風俗你知道嗎?](/File/getFile/KingEditor/1606197886717001728)
4、冬至吃羊肉湯
除了吃餃子、湯圓,現在人們同樣喜歡在冬至這天吃羊肉湯。冬至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其中之一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。在冬至當天,有北方吃餃子,南方吃湯圓的習俗。而在天府之國的四川,歷來都有吃羊肉過冬至的傳統。